批把叶 发表评论(0) 编辑词条
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子。又名巴叶、芦桔叶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原植物枇杷又名:卢橘(广东)。有清肺止咳,和胃利尿,止渴的功效。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,刷去毛,切丝生用或蜜炙用。
植物属性
长绿小乔木,小枝粗壮,被锈色绒毛。
叶
叶互生、革质、具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。
花果
圆锥花序顶生,长7~16cm,分枝粗壮,具淡黄色绒毛;花芳香,萼片5;花瓣5,白色;雄蕊20;子房下位,2~5室,每室胚珠2,花柱2~5,基部合生,有毛。梨果卵形、扁圆(卵)形或长圆(卵)形,黄色或橙色,肉甜。种子圆形或扁圆形,棕褐色、有光泽。种子1至数粒,花期9~11月,果期翌年4~5月。
物种分布
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习性
以红壤山地为主,年均气温17.6~ 18.6℃,年积温5547~ 5913℃,无霜期 286~ 311天,年均降雨量14897mm为宜。
药物属性
基本信息
枇杷叶 Pipaye
出处:《名医别录》。
别名:杷叶,芦桔叶,巴叶。
药材学名:Folium Eriobotryae
基原: 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蔷薇科枇杷的干燥叶。
采制加工
常种养于村边、平地、坡地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于四川、湖北有野生。全年可采,晒至七八成干时,可扎成小把,再晒干。晒干后存储,需置干燥处。
性状鉴别
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2-30cm,宽3-9cm。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上部有疏锯齿,基部全缘。上表面灰绿色、黄棕色或红棕色,有光泽,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,密被黄色茸毛。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,侧脉羽状。叶柄极短,被棕黄色茸毛。革质而脆,易折断。微有清香气,味微苦。 以完整、色灰绿者为佳。[1]
显微鉴别:
叶横切面:
1.上表皮细胞扁方形,外线厚的角质层;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,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,气孔也可见。
2.栅栏组织3-4列细胞。
3.海绵组织疏松。
4.主脉管束外韧型,近环状,中柱鞘纤维束排成不连续的环,壁木化,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纤维。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,并含草酸钙方晶及族晶。
显微鉴定
粉末:红棕色。
①单细胞非腺毛大型,多弯曲,有的折合成人字形,先端钝圆,基部狭窄,完整者长至1260μm,中部直径17-55μm,壁稍厚,微木化,较粗者壁有网状纹理。
②纤维细长,完整者长162-360μm,直径7-18μm,壁厚2-8μm。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纤维;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,微木化。
③草酸钙方晶短柱形、菱形、双锥形、方形等,直径3-27μm。
④草酸钙簇晶直径10-30μm。
⑤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,角质层厚约至14μm。
⑥下表皮细胞表面不规则形,气孔不定式,副卫细胞4-7个。另有粘液细胞。
应用鉴别
1.枇杷、枇杷叶、枇杷芋、枇杷花、枇杷核、枇杷根、枇杷叶露、枇杷木白皮,皆可入药。但枇杷甘酸化阴,有润肺、止渴之长;枇杷叶偏寒,轻浮入肺,以化热痰见长,并有平喘之功;枇杷核另有疏肝理气之长;枇杷叶露性平,寒痰、热痰皆可用;枇杷根可治虚劳之嗽,关节疼痛;枇杷木白皮主降逆止呕;枇杷芋长于温肾,消胀,止痛;枇杷花微温,可治寒咳。
2.枇杷叶与旋覆花,皆有化痰止喘,降逆止呕之功。但枇杷叶苦,微寒,用于偏热证;而旋覆花辛,微温,多用于偏寒者更为宜。
真伪辨别
枇杷叶是常用止咳化痰药,具有清肺化痰、止咳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有用木兰科植物广玉兰叶冒充枇杷叶销售的,购买使用时应加以鉴别。
枇杷叶:长椭圆形,长12~30厘米,宽3~9厘米,先端尖,边缘有疏锯齿,基部全缘。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较光滑,下表面淡灰色,密被黄色茸毛,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,侧脉羽状,略突起,叶柄短,长1~2毫米。
广玉兰叶:形状、大小和枇杷叶相仿,但叶边缘全缘,上表面灰绿色,光滑而有光泽,下表面浅黄色,密被锈色短茸毛,主脉在下表面突起,侧脉不突起,叶柄长1~1.5厘米。
枇杷叶含有皂苷、熊果酸、齐墩果酸等成分,是止咳化痰的良药,而广玉兰叶含小白菊内酯、过氧木香烯内酯、广玉兰内酯等,不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,不能和枇杷叶混为一谈。
性味归经
苦,微寒。
①《别录》:味苦,平,无毒。
②《药性论》:味甘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性微寒,味苦辛。
归肺,胃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肺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手太阴、足阳明经。"
③《本草经解》:"入手太阴肺经,手少阴心经。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,降逆止呕。 肺热咳嗽,气逆喘急,胃热呕吐,哕逆。可治疗口干消渴,肺风面疮,粉刺。[3]
①《别录》:"主卒啘不止,下气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煮汁饮,主渴疾,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,胸、面上疮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止咳嗽,消痰定喘,能断痰丝,化顽痰,散吼喘,止气促。"
④《纲目》:"和胃降气,清热解暑毒,疗脚气。"
⑤《本草再新》:"清肺气,降肺火,止咳化痰,止吐血呛血,治痈痿热毒。"
⑥《安徽药材》:"煎汁洗脓疮、溃疡、痔疮。"
【制法】
枇杷叶:除去绒毛,用水喷润,切丝,干燥。
蜜枇杷叶:取枇杷叶丝,照蜜炙法(附录ⅡD)炒至不粘手。每100kg枇杷叶丝,用炼蜜20kg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,长12~30cm,宽4~9cm。先端尖,基
部楔形,边缘有疏锯齿,近基部全缘。上表面灰绿色、黄棕色或红棕色,较光滑;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,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,侧脉羽状;叶柄极短,被棕黄色绒毛。革质而脆,易折断。无臭,味微苦。
【鉴别】本品横切面:上表皮细胞扁方形,外被厚角质层;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,常弯曲,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;气孔可见。栅栏组织为3~4 列细胞,海绵组织疏松,均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。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近环状;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,壁木化,其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纤维;薄壁组织中散有黏液细胞,并有草酸钙方晶。
- 参考资料
- 1.百度百科
附件列表
→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词条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1
标签: 中草药,中药材,植物药

同义词: 暂无同义词
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(共0条)发表评论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