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土贝母,中药名。别名:土贝、大贝母(《本草纲目拾遗》)、地苦胆、草贝。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块茎。秋季采挖,洗净,掰开,煮至无白心,取出,晒干。其为不规则的块,大小不等。表面淡红棕色或暗[阅读全文]
摘要: 橘核,中药名。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。果实成熟后收集,洗净,晒干。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。性 味味苦,性平。归 经归肝、肾经。功 效理气,散[阅读全文]
摘要: 浮萍(Lemna minor),又称:青萍、田萍、浮萍草、水浮萍、水萍草,是浮萍科水面浮生植物。叶状体对称,表面绿色,背面浅黄色或绿白色或常为紫色,全缘,具3根不明显叶脉;背面垂生白色丝状根1条;叶状[阅读全文]
摘要: 屈头鸡,灌木或藤本植物,高2-10米。别名水三七、土三七、水鸡头等。产于广东、广西,喜生于海拔200-2000米稍干燥砂质土壤的疏林或灌丛中 。果入药,性味甘、凉,有疗肺止咳、生津利喉、解毒清肝之效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 柳叶蓼,又名:绵毛酸模叶蓼。一年生草本,茎直立,多分枝,表面有多数紫红色小斑点,叶互生,披针形,深绿色,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小,绿白色或粉红色,密生;花子房卵圆形,瘦果卵圆形,扁平,期初夏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 苦石莲,中药名。又称为猫爪簕、南蛇簕、老鸦枕头等。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种子。该植物的根(南蛇竻根)、苗(南蛇竻苗)亦供药用性苦寒,有散瘀,止痛,清热,去湿的功效。入药部位豆科植物南蛇簕的种子。性[阅读全文]
摘要: 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或根皮。全年可采(四川多于夏末秋初挖取),挖得后,洗净泥沙,除去须根及黑褐色栓皮,鲜用或晒干用。或再剖去木心,将净皮切段后晒干。药材:根呈圆柱形,未去栓皮时褐色,有纵皱纹,[阅读全文]
摘要: 墓头回 又名臭脚跟,败酱科败酱属,多年生草本。茎高30~60厘米,自根部生出茎梗多数,每一茎上又多分枝,茎上分枝处有节纹。基生叶成丛,有长柄,卵形或分裂。茎生叶对生,羽状深裂,叶常和分枝处同出[阅读全文]
摘要: 宽筋藤,中药名。为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中华青牛胆Tinospora sinensis (Lour.) Merr.以藤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碎,晒干。别称 松根藤、舒筋藤、大松身入药部位植物的茎,叶。性[阅读全文]
摘要: 白蜡树,拉丁文名:Fraxinus chinensis Roxb.木犀科、梣属落叶乔木,树皮灰褐色,纵裂。芽阔卵形或圆锥形,被棕色柔毛或腺毛。小枝黄褐色,粗糙,无毛或疏被长柔毛,旋即秃净,皮孔小,不明显。顶[阅读全文]
摘要: 胎菊又称甘菊,亦名小汤黄、小白菊,古时曾作贡品。胎菊,性微寒;味辛甘苦,能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。用胎菊泡的菊花茶,味纯正,浓冽,色泽金黄,含有花蜜的清香,而且泡久了也不会散开。胎菊是杭[阅读全文]
摘要: 紫河车,指人类的胎盘,医认为,胎盘性味甘、咸、温,入肺、心、肾经,有补肾益精,益气养血之功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胎盘含蛋白质、糖、钙、维生素、免疫因子、女性激素、助孕酮、类固醇激素、促性腺激素、[阅读全文]
摘要: 砂仁(拉丁学名:Amomum villosum Lour.)别称: 阳春砂仁,长泰砂仁(福建),又名小豆蔻,多年生草本。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,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。株高1.5-3米,[阅读全文]
摘要: 黄瓜,也称胡瓜、青瓜,属葫芦科植物。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,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。黄瓜籽是葫芦科植物黄瓜的种子。黄瓜籽有补钙、接骨、壮骨、强身的作用,对老年人的腰腿疼、骨质疏松、骨股头坏死都有[阅读全文]
摘要: 两头尖,中药名。为毛茛科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eana Regel的干燥根茎。夏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干燥。入药部位植物根茎。性 味味辛,性热。归 经归脾经。功 效祛风湿,消痈肿。主 治用于[阅读全文]
摘要: 胡秃子叶 ,是药材胡秃子的叶,为妇科常用药物。介绍胡秃子又名幽谷巨人、雀儿酥、羊奶子。属胡秃子科常绿灌木。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。果熟时味甜可食。根、叶、果实均供药用。价值胡秃子是制作盆景的[阅读全文]
摘要: 鹿鞭,中药名。又名鹿肾,鹿冲。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性的外生殖器。宰鹿后,割取阴茎及睾丸,除净残肉及油脂,固定于木板上风干即成。以粗大、油润、无残肉及油脂、无虫蛀、干燥者为佳。《四川中药志》[阅读全文]
摘要: 屎壳螂,学名蜣螂(Geotrupidae),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(gè)螂、推丸等,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粪金龟亚科。世界上约有 2300 种蜣螂,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。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[阅读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