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太岁,又称肉灵芝,传说是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有肉灵芝,并把它收入“菜”部“芝”类,可食用、入药,奉为“本经上品”,功效为“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”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葫芦茶,中药名。为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(L.) Ohashi的地上部分。分布于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,消积杀虫之功效。常用于中暑烦渴,感冒发热,咽喉肿痛[阅读全文]
摘要:红蚂蚁是众多体色为红色的蚂蚁的统称,并不是特指某个特定品种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地龙(Geosaurus),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as pergilum(E Perrier)、通俗环毛蚓P vulgarisChen、威廉环毛蚓P guillelmi(Michaelsen)或栉肓毛蚓P pectiniferaMichaelsen的干燥体。前一种习称“广地[阅读全文]
摘要: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干燥金黄色成熟果实。秋、冬季果实成熟时,选采黄色饱满者,除去杂质,阴干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辰砂又称朱砂、丹砂、赤丹、汞沙,是硫化汞(HgS)矿物。含汞86.2%,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;其晶体可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材料。还是中药材,具镇静、安神和杀菌等功效。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。过去以产在辰[阅读全文]
摘要:青贝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.C.Hsia.的干燥鳞茎。夏、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,除去须根、粗皮及泥沙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为龟科动物chinemys reevesii的腹甲及背甲。主产地浙江、湖北、湖南等。全年均可捕捉。杀死,或用沸水烫死,剥取壳甲,除去残肉,晒干,以沙砂炒后醋淬用。中医中属补阴药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水牛角,中药名。是中药犀角的代用品,功能有清热,凉血,定惊,解毒。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,惊狂,烦躁,谵妄,斑疹,发黄,吐血,衄血,下血,痈疽肿毒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麻黄草,也叫草麻黄、麻黄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、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。有广泛的中药用途。麻黄草是药材,也是制造冰毒的原料,原产新疆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中国对麻黄草实行[阅读全文]
摘要:雄蚕蛾身体白色,翅无飞行能力。触角双栉状。体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,雄性激素含量丰富,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性功能效果显著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旱半夏,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.海拔2500米以下,常见于草坡、荒地、玉米地、田边或疏林下,为旱地中的杂草之一。块茎入药,有毒,能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生用消疖肿;主治咳嗽痰多、恶心呕吐;外用治急性乳[阅读全文]
摘要:三颗针,中药名。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、毛叶小檗、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。根皮全年可采。茎皮春、秋季采收,取茎枝刮去外皮,剥取深黄色的内皮,晒干。味苦,性寒。有清热,利湿,散瘀的功效。主治赤痢,黄疸,咽痛,[阅读全文]
摘要:红娘虫又名灰花蛾,多生于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等地的丘陵地带,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。每年的6~8月捕捉。本品主要成份为斑蝥素,有毒。可外用也可内服,用于治疗瘰疬结核、疯狗咬伤等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鹿茸是名贵药材。鹿茸中含有磷脂、糖脂、胶脂、激素、脂肪酸、氨基酸、蛋白质及钙、磷、镁、钠等成分,其中氨基酸成分占总成分的一半以上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穿山甲(拉丁学名:Manis),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,共8个物种。地栖性哺乳动物,体形狭长,全身有鳞甲,四肢粗短,尾扁平而长,背面略隆起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满山红,中药名。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.的干燥叶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阴干。生于干燥石质山坡、山脊灌木丛中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等地。具有止咳祛痰的功效。用于咳嗽气[阅读全文]